第二百三十一章 袁术僭位,黄粱一梦-《三国:积粮万石,黄巾终于起义了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还在雒阳周旋的杨彪听了直摇头,当即开始写信给弘农,断绝一切对袁氏的资助,以及关系。

    小宅院的皇甫嵩听闻,气得吹胡瞪眼,拿着佩剑就冲出院子,欲与袁氏决一死战,幸亏被儿子拦住了。

    还居留在雒阳的大小官员,无不被袁术的举动惊吓到,连雒阳被攻破也没这般令人震惊。

    一时间,雒阳城中更加人心惶惶。

    原本不管谁来攻雒阳,只要不烧杀抢掠,就不太关他们的事,而如今,袁术这是要带着他们造反的节奏啊。

    洛阳城中,所有人都在骂袁术,但又没人敢出头,而且袁术作战失利的消息,也已经在城中扩散开来。

    王允也万万没想到,袁术来这么一出,置他于何种处境,他是支持袁氏不错,但并不支持袁绍另立傀儡,更不会支持袁术僭位,如今刘擎大军已杀入城中,雒阳为刘擎所有,是大概率时间,不如,干脆表明态度?

    喜迎王师?

    王允在犹豫的时候,杨彪却采取了行动,他率领府兵,径直朝着宣阳门赶去,既然断了与袁术的关系,便要建立新的关系。

    而建新关系,是需要纳投名状的。

    袁术的消息很快传至城外,传到刘擎帐下的诸将耳中,众将听了这个消息,也只能付之一笑。

    特别张宁,他她笑得很冷,从父亲那知道一些士族与黄巾勾结的龌龊之事,特别袁氏,或许从那时候开始,袁氏便有独大之心了,袁隗分庭抗礼,袁绍擅自另立,而袁术,则直接僭越代称天子,袁氏的野心,果然一个比一个大,也一个比一个疯。

    “快马报给主公吧,让主公也笑一笑。”张宁澹澹道。

    赵云点点头,派出一命轻骑传命。

    “我不理解,袁术这是自知末途将至,所以铤而走险吗?”赵云问。

    “不是铤而走险,是蓄谋已久,袁术突袭雒阳,本就是为了这而来的,或挟天子以令诸侯,或行僭越之事,不足为奇。”张宁言辞清冷,显然说起袁术,令她和气都少了几分。

    听张宁寥寥数语,赵云不由得对她又敬佩了几分。

    竟能将袁术看得如此明白,或许这是主公或军师才能做到的事吧。

    “张将军见识不凡,赵云佩服,不知道张将军以为,袁术是否会逃走?”赵云又问。

    张宁不答,反问道:“赵将军没饿过肚子吧?”

    赵云一阵尬笑,回想一下,好像确实没有,虽然生于冀州乱世,父母早亡,但哥嫂一直对他照顾有加,后来赵云又和师傅学艺,过得还不错,出师之后没过多久,便遇见了刘擎,就更不会饿肚子了。

    所以张宁问起,赵云稍稍想了想,还真没有饿过肚子。

    “没有。”赵云如实答道。

    张宁望向雒阳,像是望着袁术,澹澹道:“或许我们进展还是慢了些,以让袁术还有能够一战的虚妄,等到生命受到威胁之时,他的双脚,便会如军师计划的那般,从西阳门走出去。”

    赵云一笑,道:“那某便教他早早认清这一点!”

    赵云向后一望,用饭完毕的另外一半骑兵,已经整装待命。

    “将士们,随我去送送袁术!”赵云嚷道。

    “杀!”

    赵云领另一半骑兵,径直杀向洞开的大夏门。

    赵云在青石板铺就的街面上疾驰,马蹄铁践踏在青石之上,发出清脆的声响,成千的声响汇聚在一起,宛如一头咆孝的银龙,顺着街道嘶吼,冲杀。

    很快,赵云便见到了战线,战线已深入城中,赵云甚至已经看见了高耸的宫墙,前军几乎都是赵云的骑兵,黄巾力士因为行动缓慢已经落在后方。

    看着前方且战且退的袁军,赵云点钢枪朝前一指,一声令下:“冲!”

    白马奋蹄而起,一支势能十足的骑兵,再度杀入袁军防线之中,顿时,街面上十数名袁军以各种姿势被冲飞出去,他们在空中摆出各种挣扎的姿势,最终无力的坠落入袁军之中。

    久违的冲阵快感!

    赵云长枪一舞,刹时掠过前方三名袁军,白马径直而过,那三名袁军应声倒地,脖颈之血“呲呲”的往外喷射,致死都未看清,赵云是如何出的手。

    袁军防线被赵云这么一冲,直接裂开一道口子,不少袁军都被排挤到了街面没两侧,后面等待他们的,还有更多的骑兵。

    袁胤骑马立于袁军后方,望着对面银甲骑士入洪流一般席卷而来,心知洛阳城大势已去,瘪了瘪嘴,再度下令后撤,自己也率领亲卫,头也不回的朝着骠骑将军府奔去。

    从城头撤下来,咬了咬牙,从街道再撤,瘪了瘪嘴。

    袁胤一口气跑到骠骑将军府,跑进去一看,着实吓了一跳,府中竟然正在搞——

    登基大典?

    堂上声乐齐鸣,一种幕僚席地行礼,袁术身着一身十分另类的黄袍,头戴冕旒,俨然已是一副天子装扮。

    袁胤心底没来由的涌出一股无力感。

    从兄如此作为,真的有利于战事吗?

    袁胤的答桉是否定的,他上前数步,躬身行礼道:“袁公,街道无险可守,城北休矣!皇宫即将落入敌军之手!”

    袁胤一言,又引起议论纷纷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