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或许,不出几日,他们便能将微臣所需的燃烧弹给研制出来。” 朱棣神色古怪道:“那俩小子是没偷懒,这几日邱福可是一日都没歇息好。 甚至,那俩小子还差点将邱福与几个护卫炸死。” “嗯?” 郭安神情一凝,沉声说道:“还请殿下下令,斥责邱福一番,严令他们接近试验房屋周围。 要不然,他那些护卫没死在倭寇与蒙古人手中,却是被自家的火药给炸死了。” 朱棣也反应了过来,微微点头。 “那几个夯货,还真敢往跟前凑。” “殿下理解便好。” 郭安神情稍缓。 随后,话题一转,朱棣便再次问道:“郭卿,咱这几日听说你一直往农场跑,可是农场出了何事?” “回殿下,微臣在研究耕田。”郭安回道。 “研究耕田。” 朱棣一愣,“耕田之事已传承了千百年,有何研究之处?” 郭安说道:“启禀殿下,微臣发现,现在百姓们在耕田之时,都是开垦出一块田地,然后将田地犁出一条条沟壑,随意施一施肥,再将种子埋进去。 等到种子发芽,最多再锄一锄杂草,剩下之事便不再理会,至于能否丰收,全靠老天爷了。” 朱棣微微点头,“自古耕田之事便是如此,难不成郭卿还有更好的耕田之法?” 郭安道:“殿下,微臣虽不怎么侍弄田地,但总觉得种田不应该如此。” “嗯?” 朱棣有些好奇问道:“郭卿有何更好的耕种之法?” 郭安道:“殿下,微臣觉得种田也不能总是依靠老天爷,百姓们也需要多下些功夫。” 朱棣微微叹息一声,“郭卿,百姓们种田已经很苦了。” 郭安无奈道:“殿下误会了,微臣并不是觉得百姓们在侍弄田地上不下功夫。 而是觉得,农户与佃户们,一个个都大字不识,在种田上凭借的都是口耳朵相传下来的经验。 但是,这些经验对种田的技术,与田亩产量没有任何提升。” “他们不会用纸笔记录,也从未想过,要是将不同的土质、不同的肥料、不同的种子、又或者不同的灌溉水量,结合起来,最后的田亩产量是多少?” 朱棣两眼一亮,“郭卿之意?” 郭安说道:“殿下,微臣上次从老家来北平府,正好有一些老家的同乡,想要跟着微臣前来北平府闯一闯。 而且,这些乡里乡亲之间,大多都识上几个字。 微臣便往农场安排了两个年长、两个年轻的同乡,让他们帮忙研究如何种田。” 朱棣眼睛直接瞪大,“你竟然让识字的同乡去农场种田?” “正是!” 郭安微微点头。 朱棣满脸疑惑道,“郭卿就不怕此事传出去,世人都嘲笑郭卿薄情寡义,苛待同乡?” (本章完) 第(3/3)页